羊拐,滿族語叫嘎拉哈,是舊時孩子們的玩具,在北方地區(qū)流行。相傳20世紀,在內(nèi)蒙古與寧夏交界處發(fā)現(xiàn)一座遼代古墓,曾發(fā)現(xiàn)九枚拐骨。其中,牛拐骨一枚,山、綿羊拐骨七枚,還有一枚鋼鑄的仿綿羊拐骨。由此看來,北方游牧部落很早就開始接觸羊拐了。
因為鹽池盛產(chǎn)灘羊,這里的人喜歡吃羊肉,在很久以前,鹽池的牧民就唱道,“瑪瑙珊瑚稀世寶,牲畜之中肉是寶,肉之中拐骨是寶”,可見羊拐在他們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。這種偏愛使得羊拐游戲在鹽池發(fā)展壯大。
其實羊拐是羊后腿的膝蓋骨,相比較其他動物,鹽池灘羊的膝蓋骨顯得方正。這種骨頭的特殊性就表現(xiàn)在它有寬有窄、有凸有凹、有正有側(cè),六面六個形狀,符合游戲玩耍的規(guī)律。因此鹽池當?shù)厝艘残稳菅蚬眨骸案吒呱缴蠟┭蜃撸钌罟鹊貫┭蜻^,向陽灘上駿馬跑,背風彎里黃牛臥。倒立起來叫不順,正立抓個大駱駝。”用自己熟悉的動物名稱給羊拐的各面命名。
鹽池孩子的童年大概是屬于羊拐的。它們是這里孩子最珍貴的禮物,當大雪封門,吃完羊肉,留下羊膝骨的四個拐骨,洗凈后,這里的孩子就有了心愛的玩具,一直陪伴著他們到突然懂得戀愛的年紀。
玩羊拐游戲需要五個羊拐,玩的人分成對家,首先將一個羊拐拋向空中,然后快速將其他羊拐用手擺出想要的數(shù),待空中的羊拐落到手里,就算這次行動成功。在這期間,玩羊拐的高手是不看地下的羊拐的,全靠敏銳的直覺,所以玩得好的人,是個反應(yīng)快速、頭腦靈活的人。
長期的飲食和生活習(xí)慣,使鹽池人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骨頭文化,其中蘊含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表達著對他人的真誠的祝福,也有對長輩的尊敬,同時也表現(xiàn)出了鹽池人的智慧和廣闊的胸懷。(石杰林)